红色文学作品《青春之歌》对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语文建设》2015年12期 姚书志;王进; 下载(487)被引(2)


相关文章推荐
- 《青春之歌》中的北京革命地...
- 这是我第二次细读《青春之歌》。第一次阅读《青春之歌》还是在两年以前,书是从单位阅览室借出来的,下决心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时断时续地看了很长时间,到最后也没有看完,剩...[详细]
- 《博览群书》2015年12期
- 以文化传播视域解读《青春之...
- (续上期)折射了民族发展的变迁史从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青春之歌》的成功是折射了民族发展的变迁史。《青春之歌》的写作方式几乎是前...[详细]
- 《采写编》2015年02期
- 从《青春之歌》到《上海滩》...
- 《青春之歌》和《上海滩》这两部经典作品蕴含了"革命"和"后革命"两段叙事。在"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中,"革命"是其突破日常叙事的逻辑起点;"爱情"则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传奇与...[详细]
-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 我怎样唱出《青春之歌》——...
- 絮语: 一个作者的一生,会写出许多作品。但哪部、哪篇作品得到读者的承认、喜爱;哪篇作品虽费尽力气,仍然象个瘦弱的婴儿,终其身也无法使他茁壮起来,美貌起来,读者为他叹息,...[详细]
- 《新闻与写作》1985年08期
- 人民话语与《青春之歌》的“...
- 在人民话语的影响下,《青春之歌》通过林道静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的"成长"书写,对"五四"以来的女性成长问题进行了延续性探讨。相比此前的成长小说,《...[详细]
- 《宜春学院学报》2015年11期
- 《青春之歌》诞生前后
- 一1950年,母亲在养病期间,离开了单位,终日躺卧病榻,独守空屋。在寂寞孤独的日子里,冀中十分区血与火的抗日生活,过去那牺牲的战友,时不时浮现在母亲的脑海:老马的搭档,霸县...[详细]
- 《名作欣赏》2016年28期
- 《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歌剧等。...[详细]
- 《青春期健康》2016年17期
- 《青春之歌》的传播与修改
- "十七年文学"中,现代历史题材的小说流行一时,受苏联作家的影响,中国作家创作了一系列宣扬革命主义的长篇小说,许多"红色经典"影响了几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这段历史的文...[详细]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
- “可见的女性”如何可能:以...
- 本文以《青春之歌》及其主要解读形态作为分析个案,力图展开关于50—70年代女性文化研究基本思路的理论探讨。小说(也包括电影)《青春之歌》的主要文本特征,在于以女性故事来...[详细]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03期
- 《青春之歌》:诞生的阵痛
-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和《红旗谱》一样,也是诞生于1958年的当代文学名作。如果说,《红旗谱》问世十分顺利,那么《青春之歌》的出版却是一波三折。小说创作用了三年半...[详细]
- 《名作欣赏》2010年16期
- 我怎样唱出《青春之歌》 《...
- 一九五六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生活这样美好,活它一辈子吧.——贝多芬一月十六日日记本躺在抽屉里一个月没有见面,更别想写它了.原因是我的...[详细]
- 《新闻与写作》198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