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学在当下的吸引力——以《红日》为例
《岭南学刊》2015年01期 马硕; 下载(305)被引(1)


相关文章推荐
- 论《鏖战》与《红日》中男性...
- 《鏖战》与《红日》都以艺术的手法表现了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淮海战役,也都塑造了一系列光辉的英雄形象。但由于作者经历各异,创作时的社会环境、时代需求不同,塑...[详细]
- 《戏剧之家》2020年20期
- 《红日》艺术成就论辩
- 吴强同志的长篇小说《红日》,是五十年代继《保卫延安》之后我国军事题材创作的又一个重大成就,并且至今仍然是我们文学在这个领域所达到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一九五七年《红...[详细]
- 《文学评论》1982年06期
- 永不消逝的《红日》
- 看书是我人生一大乐事,这大约与家中到处是书橱、书籍分不开吧。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我就喜欢偷偷翻家父辛笛的书橱,从封面的装帧与书名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看,这样囫囵吞枣地...[详细]
- 《书屋》2020年12期
- 听吴强谈创作及《红日》
-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面临改革开放的浪潮汹涌澎湃,文艺界也是"思想大开放"。那时的文学,从观念到创作,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整体移位"和"迅猛突破"!在市作协积极支...[详细]
- 《档案春秋》2016年12期
- 民族国家召唤下的“激情”叙...
- 小说《红日》取自战争题材,具有史诗般的魅力。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红日》的创作包含着民族特殊时代及作者本人特有的激情,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都洋溢着浓列的情感...[详细]
- 《南方论刊》2014年06期
- 小说《红日》是这样喷薄而出...
- 上世纪60年代初,根据小说《红日》改编的同名电影,这部由瞿白音编剧、汤晓丹导演的忠实于原作的战争大片,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江青一伙诬为"大毒草"。其一大罪名就是所谓张...[详细]
- 《传承》2010年31期
- 谈《红日》的创作体会
- 最近,重温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坐谈会上的讲话》,学习了《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学习了华主席给《人民文学》的光辉题词,觉得深受教育,大受鼓午。在这阳光灿烂的...[详细]
- 《文学评论》1978年03期
- 革命语境下《红日》的女性形...
- 《红日》是一部"红色经典"的代表之作,小说在激烈且规模宏大的战场描写中成功塑造了一批解放军的英雄群像。然而,即便在革命的语境之下在英雄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女性也不容忽...[详细]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
- 《红日》电影剧本与小说版本...
- 文艺修改和艺术改编一直是新中国文艺体制的核心内容。小说《红日》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喜爱而成为一本畅销之作,被评为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的优秀选拔本之一,因此电影改编也提...[详细]
- 《新文学史料》2012年02期
- 革命话语的弱化:从《红日》...
- 这里的"话语"不仅仅指语言学范畴内的"语言表达",它还包括人的思维、意识形态等复杂内容。本文分别选取"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红日》和反思小说的代表作《冬天里...[详细]
-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4期
- 长篇小说《红日》创作的前前...
- 在新中国蔚为大观的军事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红日》可谓卓尔不群,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有较好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饱满、真实而又...[详细]
- 《党史博采(纪实)》2012年05期